查看原文
其他

仲恺文化 | 扶灵归国,上下求索——廖何历史⑤

纪念馆蔡瑞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-02-27

廖何历史准时与大家见面啦!

上一期为大家讲了旅美少年廖仲恺不一样的成长经历。少年强则国强,年少的廖仲恺不仅有过人的才识,清醒的头脑,更有忧患意识和救国救民的伟大宏愿。接下来为大家讲解廖仲恺先生扶灵归国,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。

廖仲恺的生母梁氏在他六七岁时已去世, 1894年,父亲廖竹宾又不幸在美国旧金山病故。年长他十三岁的兄长廖恩焘,早在1879年已由父亲送回国接受教育,准备参加科举考试,经过在家乡陈伯陶的专馆的数年攻读,后进入外交部门工作,1890年3月随新任古巴总领事谭乾初赴古巴,担任领署随员,后升任中国驻古巴马丹萨领事。孤儿寡母在美国失去了依靠,年仅17岁的廖仲恺带着小他两岁的胞妹静仪,与庶母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踏上归国的途程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,让父亲叶落归根。


廖仲恺的家乡

这是廖仲恺平生第一次踏上自己祖国的土地。料理完父亲的后事,在叔叔廖维杰的帮助下,廖仲恺开始在家乡师从梁缉嘏攻读国学,研究经史策论之学,要在科场上一试身手,准备循着传统文人读书求仕之路前进,立志有所作为。而且,他出身洋务之家,当时有通晓洋务、在香港招商局任总办的叔叔廖维杰的指点与帮忙,有已进入清政府外交界工作的胞兄廖恩焘的示范,所以,“年十七,始返祖国,是时尚属八股取士时代,仲恺意气扬扬,欲在科场中占一席,入大馆,从梁缉嘏,鸡鸣而起,孳孳研究经史策论之学。”

然而,仅两年后,廖仲恺放弃了旧学。因为他回国时,中国正处在危难动乱之秋,甲午战争惨败后,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《马关条约》,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豆剖,民族危机日益深重。


受多重压迫的中国人


回国在香港登岸时,又亲眼目睹英帝国主义殖民地警察在码头殴打中国苦力,作威作福,这些都给年轻的他以强烈的震动,爱国意识进一步萌发。廖仲恺深感单凭研习国学,不足以找出“好法子”改变民族的贫弱状况和悲惨处境……继续寻求办法与出路也成了摆在青年廖仲恺面前思索的课题。


因此,1896年,廖仲恺转到香港,进入皇仁书院转攻西学,学好英文以作为学习外国经验的工具。皇仁书院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中央书院,是香港著名的官立中学,也是著名的男子中学,主要教授算术、文法及常识等科目,在19世纪末的香港是很先进的,颇为罕见。孙中山曾入读该校。


1900年廖仲恺在香港


从此以后,廖仲恺更加发愤,认真读书,进步迅速,“所学如宿儒”,水平更上层楼,就英文学识而言,得之于侨美者少,而得之于香港者实多,“一到香港,前后如出两人,精勤苦学,各书无所不窥。四五年后,所学如宿儒,诗词文艺无不精妙,并傍及美术,字尤秀雅,并喜研究维新革命文书。”


廖仲恺的书法


本来幼时在美国已打下了中、西学基础,这段时间的勤学苦读所获得的学识,更成了廖仲恺日后从事革命工作的有力武器。特别是皇仁书院英文学习的成果,为他日后直接译介西方理论著作,探索早期社会主义学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并成为他帮助孙中山开展革命工作的有利条件。   

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,由他叔叔做主,为他安排了婚事,得以和何香凝结成百年之好!

今天的廖何历史就讲到这里啦,廖仲恺先生才智双全,精勤苦学,日后从事革命工作也是在这时候打下的基础。爱国是一个沉重厚实而永恒的话题,不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削弱减少,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,我们更应将这种勤学爱国的精神传承下去,用新时代的方式去爱国。

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,在留言区一起分享吧。


未完待续,我们下周一不见不散......


(图文均为原创,如需转载,请联系小编授权)


往期回顾:

仲恺文化 | “先结婚,后恋爱”——廖何历史①

仲恺文化 | “双清”家风传承——廖何历史②

仲恺文化 | “叛逆”少女何香凝——廖何历史③

仲恺文化 | 旅美少年廖仲恺——廖何历史④


图片:历史图片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展品

           新媒体工作室 何紫欣 黄思琳

微信编辑:新媒体工作室 胡康湛 吴嘉澍

责任编辑: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邝健睿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